随着两支队伍双双缺席各自的联赛,该俱乐部的整个球员培养体系自 2009 年青年队首次在契诃夫市亮相以来首次陷入停滞。这一决定为一段始于近三十年前、在莫斯科州韦纽科沃村露天冰场的故事画上了句号。
勇士诞生于1996年春天,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业余项目。在俄罗斯第二级别联赛中,其主场比赛在特鲁德体育场的露天进行:球员们自己铲除冰面积雪,场边倒着热茶,保温瓶的碰撞声有时甚至盖过了裁判的哨音。然而,仅仅三个赛季后,球队便夺得西部赛区第二名,赢得了2000年升级附加赛,并戏剧性地闯入超级联赛——成为莫斯科州首家完成此举的省级俱乐部。
顶级联赛的体验仅持续了一年,但却突显了对基础设施的迫切需求。解决方案是位于契诃夫市的“2004冰球中心”,于2004年5月27日开放。它配备了转播间、可伸缩看台区域以及该州首个多功能冰面,是当时全国最先进的场馆之一。在这座球馆的穹顶下,勇士打进了2005年高级联赛决赛,虽不敌HC MVD,却赢得了重返精英行列的永久席位。预算依然捉襟见肘:一半资金用于冰场和青训学院,导致阵容深度不足,守门员组合脆弱。
缺乏莫斯科或鄂木斯克豪门的资源,勇士选择了塑造粗犷的球队身份。多位外援的加入,使俱乐部成为KHL联赛中主要的“拳击”看点。巅峰出现在2010年1月9日对阵先锋队的比赛:一场全员参与的群殴,双方均被判技术性0-5失利,比赛在3分39秒中断时累计罚时691分钟——这就是如今载入冰球史册的“3分39秒比赛”。两个月后,同样的对手再次碰撞,相关新闻片段在北美的传播速度远超任何进球集锦。罚时纪录让勇士名声大噪,但每一次驱逐出场都在流失积分,球队常年排名垫底。即便如此,17岁的阿尔乔姆·帕纳林正是在此上演了KHL首秀,之后远赴纽约。
这段铁血岁月也伴随着悲伤。2008年10月13日,19岁的先锋队前锋阿列克谢·切列帕诺夫在契诃夫市比赛时突然倒地身亡,促使全联盟对紧急医疗规程进行改革。因此,勇士无意间在纪律和医疗两方面重塑了这项运动。
2013年夏天,KHL一项要求主场至少拥有5500个座位的规定迫使球队迁至波多利斯克。主教练瓦列里·别洛夫用积极的逼抢取代了预谋斗殴,2016-17赛季成为突破之年:97个积分,西部赛区第七名,俱乐部历史上首次晋级季后赛——尽管圣彼得堡陆军以4-0横扫该系列赛,但仅仅获得季后赛资格这一事实就改变了球迷对勇士的看法。形象转变在2020年3月得到巩固,当时同样对阵陆军的第4场比赛鏖战至第114分钟才结束,成为联盟历史上第五长的比赛,将星光熠熠的陆军拖入了后半夜。
2020年代初,勇士突然转变为进攻火力展示台。芬兰籍前锋尼科·奥亚梅基在2021-22常规赛中打入29球,打破俱乐部纪录并高居整个KHL联赛射手榜首位——这对一支莫斯科州球队来说实属罕见。强打火力十足,但少防多成功率仅为78%,勇士再次无缘季后赛。首发门将或中锋一旦受伤就可能打破平衡:阵容深度一如既往地薄弱。
2022年4月28日,俱乐部宣布迁往巴拉希哈,原因是波多利斯克冰场未能满足新规定。新主场立竿见影:2023年3月1日,勇士在雅罗斯拉夫尔经过加时赛以1-0击败火车头队,赢得了队史首场加加林杯季后赛胜利——这让等待了十七个赛季的支持者们欣喜若狂。然而财政根基已然动摇:冠名赞助商撤资,成本上升,截至2025年年中债务已超过4亿卢布。注册禁令最终演变成一项同样波及青年队“俄罗斯勇士”的半自愿停赛,切断了整个发展通道。
勇士始终敢于逆流而上:最初是露天冰场的浪漫情怀,接着是铁拳表演,后来是外籍球员引领的得分狂潮。俱乐部通过“3分39秒比赛”改写了纪律守则,在悲剧后推动了紧急医疗改革,并培养了帕纳林、奥亚梅基等数十位如今遍布KHL和NHL的球员。然而,即使在最好的年份,勇士也运作于联盟最小的预算之上。每一次赞助商波动都会演变成人事危机,而在契诃夫、波多利斯克和巴拉希哈之间的辗转,更凸显了其对市政场馆和城市财政的依赖。
如今,一线队与青年队一同沉寂,“俄罗斯勇士”金字塔暂停运转。两座球馆静待启用,儿童青训学院仍在运转,而传奇永存:一个改写了规则、创下全球罚时纪录、并曾让强大的陆军奋战至深夜第四小时的俱乐部。联赛正式记录下这段休止期;如今,支持者们可以重温整个故事——一支始终在生存边缘搏杀、并正因如此在俄罗斯冰球记忆中赢得永久一席的球队。